“残健融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

“全纳式”教育之路

 

  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大国;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炎黄子孙的人口大国;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了一个屹立在东方的经济大国。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组娇人的数据: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全年财政收入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一、       中国残疾人现状

截至20064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这些残疾人往往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根据2009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残疾人状况与全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大多数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仍待改善;残疾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乡残疾人就业还存在不少困难,主要依靠家庭供养,其中农村占七成以上,家庭供养的趋势增大;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69.5%,与上年度比上升了5.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残疾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3.7%,农村为68.5%,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应继续得到重视。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是一个残疾人大国。8296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8296万几乎相当于四川省所有人口的数量,相当于德国全国人口数据,相当于两个西班牙的人口数量,是新加坡人口数量的18倍。而且这8296万残疾人基本上都处于贫困线以下,而且社会地位低下,就业非常困难,生存问题亟待解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残疾人能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能自食其力,提升残疾人的自身素质是必要条件,而实现素质提升就必须提升教育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健全儿童,也适用于全国246416岁的适龄残疾儿童。现今,国家也非常重视对残疾人的关爱,加大了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但对残疾人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特殊教育学校集中教育为主,特殊教育学校有他的优势,也存在一些弊端;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课程截然不同,使得一部分智力正常(特别只是肢体残疾且智力正常)的孩子无法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从而无法进入高中参加高考,更无法圆他们的“大学梦”。因此,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让这些孩子加入到正常的义务教育中来。思索中,“全纳教育”理念映入了我们眼帘。

二、全纳教育

Including the Excluded,即全纳式教育。

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

全纳式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理念。不仅涉及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更涉及到整个社会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评定,涉及到对残疾人的态度和看法,涉及到社会的公正及残疾人的人权问题。

全纳教育的 2 条原则,即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样的界定,主要的理由是:
1)根据全纳教育的本义inclusion(接纳)指的是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只要可能,所有儿童都应该在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在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文化的、种族的差异或可能存在的障碍。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人具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问题。全纳就是针对其反义excluson(排斥)而提出的. 所以全纳教育最根本含义即,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
2)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不仅要把所有的人接纳进来,更重要的 是如何对待他们。 全纳教育主张学校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合作和相互的帮助。
3)根据全纳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即是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
4)根据全纳教育的性质,它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不可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不是将所有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就完事了,而是要向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还要改变社会存在的歧视和排斥的现象,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和建立一种人人参与的全纳社会。

根据“全纳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两条原则,应该让所有残疾人尽量分散到正常教育学校中,让他们接受与常人一样的教育,对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恢复自信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教学软硬件,师资水平,教育制度都成为阻碍“全纳式教育”推广的栏路虎。因此,我们必须对“全纳式教育”进行分析,进行分步实施,找出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对我国8296万残疾人及246614岁适龄残疾儿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么一类人:肢体残疾且智力正常的残疾孩子。根据我国现在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模式,能跟上正常教育课程进度的残疾人首先必须智力正常;而要能正常听讲,并与教师进行互动,聋哑孩子显然不大现实。因此,肢体残疾且智力正常的孩子是进行“全纳式教育”推广的首要实验人选。

理论上虽是如此,实际操作起来将会如何?

三、              友爱学校与残健融合

要想证明理论的可行性,就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而目前,恰好就有一所肢残学生在正常的义务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的试点——都江堰友爱学校。

(一)、都江堰友爱学校、都江堰友爱教育基金会

1、都江堰友爱学校简介

都江堰友爱学校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上海援建都江堰指挥部及多家爱心企业共同捐建的一所设施无障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友爱学校占地80余亩,设计无障碍,拥有十二部残疾人专用电梯,残疾人专用坡道,残疾人扶杆,残疾学生可以坐着轮椅到达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学校共有36个教学班,师生1700余名。学校召收了四川省内因“5.12”大地震致残的117名肢残学生随班就读。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按年龄平均分配到各班随班就读,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生活。

2、都江堰友爱教育基金会简介

为了保证这些肢残儿童在友爱学校快乐、健康地学习和生活,为了保证友爱学校的长期和可持续正常运行,由上海证大集团、台湾震旦集团、无锡灵山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和出资筹备了都江堰友爱教育基金会。

2009827,经四川省民政厅审核并同意成立了都江堰友爱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理事长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江上舟先生担任。

基金会章程,以资助普通教育为主,重点帮助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因灾致残儿童,优先促进都江堰友爱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资助残疾学生、贫困学生。

为此,都江堰友爱教育基金会为每位友爱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每年提供5000元人民币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该援助计划经一学年的实施,得到了广大残疾学生和家长的拥护,在社会上反映良好。为了进一步在友爱学校实践“残健融合”的理念,基金会对全校学生设立了每学年壹拾万元人民币的“友爱教育奖学金”,以奖励优秀学生。同时,为了鼓励优秀教师,对师德高、能力强、成绩显著的教师设立了每学年伍万元人民币的“友爱教育奖教金”,及每年五万元人民币的残疾学生医疗补助。

(二)残健融合的办学理念(全纳教育的初步践行)

“残健融合”是让健康的孩子和残疾的孩子融合在一起,朝夕相处,建立友谊,减少甚至消除陌生和歧视,创造出一种多元化的人与人彼此尊重,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融合。

2)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融合,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3)残疾学生能像健全学生一样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平静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面对自己的未来,增强信心、消除自卑,这是融合的最高境界。